2005年6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总结阐述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充分发挥“红船精神”的激励功能,探索出了一条富有浓厚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模式。
将“红船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西南交大的历史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西南交大部分系科调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1964年根据中央建设“大三线”精神内迁四川,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师生员工在“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下,雄秀于西南一隅,立足人民,反哺社会。一代代交大人秉承先贤之志,继承了“担当重任、耕耘奉献”的三线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立德树人”的师者风范。这些精神正是对“红船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高等学府的办学初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挑战前所未有,责任无比重大。在这样重要的历史阶段,西南交通大学要求全体干部务必牢记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始终坚持抓好政治学习,不断巩固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抓好业务学习,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红船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高校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作为一所有强烈历史使命与担当的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刻认识到: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根与魂。学校始终注重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底色,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为了提高广大思政课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回归教育的初心和本义,西南交大领导班子成员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以一名教育者的身份与大学生“同频共振”。这样的举措是为了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筑牢学生理想信念基石,敦促学生珍惜大学时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此,学校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出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心,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建设“混合课堂”,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通强国”“科技强国”等理念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同时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构建思政课微信平台,使思政教育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
西南交通大学“因铁路而生,因铁路而兴”,120余年的办学历史延续着“红船精神”的红色根系,诞生了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的许多重要成果,推动着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西南交通大学以建设交通运输工程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目标,服务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战略,致力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人才培养和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守交通之本,行大学之道。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形成了以筹建中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7个“国字号”创新基地和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骨架的轨道交通研究平台集群,构建起了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为国家轨道交通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研制成功,到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铁列车下线交付,再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沙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投入试运营,西南交大的科研团队勇于创新、潜心专研,不断在轨道交通科技领域发力和创新。
制度创新方面同样抢抓机遇。2016年,西南交大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知识产权的70%分割给职务发明人,促进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学校在改革实践中,设立了上海研究院、深圳研究院等8个产业研究院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互助成果转化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中国科技创新创业贡献力量。
新时代有新要求,学校党委将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以“红船精神”为引领,扎扎实实推进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大学,大力发扬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把“红船精神”作为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指路明灯,勇立潮头、奋进不止,在新时代抢抓新机遇、成就新作为。